呢幾日拜中門的發展再次符合本年的特質 — 加速和變向。這些發展也發現更多globalization問題(關於拜中門的評論,請看https://davidtwchan.medium.com/%E5%A4%A7%E8%A7%80%E9%80%9F%E5%AF%AB-12-%E6%8B%9C%E4%B8%AD%E9%96%80-%E4%BD%95%E4%BB%A5%E4%B8%BB%E6%B5%81%E5%A6%82%E6%AD%A4%E5%8F%8B%E4%B8%AD-6d3ea9538750)。
1. 環球化的建制的利益和成本與國民的利益和成本不相稱:
當今的以Wall Street和Silicon Valley做核心的集團,他們的政治代理人仍須用美國選民的選票上位,亦須相當的美國資源去維持乃至加強國際影響力,其consequences和costs亦會由全體美國人承擔。然而Wall Street和Silicon Valley的環球利益,卻不完全跟美國全體國民一致,甚至也不見得是majority。換言之,同樣向政府付出了,有些卻得不到相應的照顧。
2. 環球化的建制缺乏有力的制衡:
金融圈一早就環球化,而且影響力遍佈全球,加上流動度高,原本就不易規管。而Tech giants除了因成為金融大客,資產資金能夠隨金融圈環球化外,其控制的資訊圈計,既缺乏競爭,又因自由社會的基石在資訊自由,因而對傳媒的監管一向寬鬆,所以對tech giants和旗下公司的更欠check-and-balance。結果令其力量坐大到可以M&A了一部分的mainstream media而仍無任何機構對tech giants作出至少是相應anti-trust的行動。以致可以有效封鎖任何對Biden不利的消息。
3. 過去環球化只求互補,沒求價值觀的兼容(不是主線),令到更有膽略的一方會通過gaming your rules去求取最大利益:
環球化係借政府配合,由市場做推手和實行。所以,其考慮主要係商業上的,通過全球不同地區自己的competitive advantages,將整個supply chain以全球為基礎重新佈局,達到更低成本、更快的反應,和更優質的產品/服務/產業管理。而進入此環球網的企業,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但這些規則主要是在商業上(就算知識產權也是商業上的),而且執法不算嚴格,尤其對大國/組織而言。如美國和歐盟有些官司一拖就幾年都沒有裁決。
4. 又由於環球化係追求利益的極致,其風險管理更多聚焦在商業問題、法規問題等等,對政治上的要求固然鬆,對疫情防治,天然災害的防治等等的合作、監督,和情報交流卻相對軟弱,特別係如果有power的國家/組織/MNC不配合的話,實際也是無能為力的。
5. 環球化的建制已經too deep,食easy money太長時間,以致就算有挑戰者出現,逐步蠶食其利益,甚至破壞規矩,只要短線看來仍有利可圖,對家對此環球生意圈仍有所依賴,就不會採取任何drastic actions去stop對家。如此一來,對家就會通過打各種的擦邊球,去「撞出」更多的空間。少數怕長計,逼下哄下,唔覺唔覺就令到對家成為「Too Big to Fail」,自己就更怯戰。當對家成功out-fought某些alley,自己友越打越少,自然就更畏懼,更有動機早早妥協甚至投降。
不過,這次Covid-19卻喚醒不少政府和公司,終於發現globalization 1.0的問題及其恐怖後果,而開始亡羊補牢。就算不考慮政治環境,單為更全面的風險管理,估計全球化的方式都要有以下的轉變:
1. 重組自由貿易圈:
由於舊有的組織和機制都難以真正管控,原有的組織和協議恐將凋零。而新的跨國/區合作,除了商業考慮外,其結合更要考慮雙方的價值觀、社會和政府的運作,才決定是否值得合作。協議上,或會加入更廣泛的,在各種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機制,或者建立更緊密的執行框架。如此一個大雜燴式的平台難以應付各種複雜情況,多個較細而圍內更有互信的平台會興起。
2. 重組Supply Chain:
同樣,各企業原本組成/加入supply chain時,主要係考慮成本、時間,和質量。但現在還要加上地緣和天災人禍所引起的風險,並為此而設計好redundancy。換言之,既不會依賴單一供應商,亦不會依賴單一國家/地區的供應。並且會注意要做到短距離/遠距離的生產及貿易的結合,除了留住一些工作機會於本地外,也避免某些環節因他國self-isolation時出現斷供,並影響整個供應鏈。
3. 規範tech giants:
美國和歐盟分別出手先要求各tech giants出席聽証會和通過一些法例去管制。不過,Biden-gate後,就算Biden當選,恐怕美國國會會仍會要求加強監管;若Trump當選,用anti-trust將其拆骨,甚至取消social platform的一些言論責任豁免亦會出現。
4. 制裁不守規則者(以政府為基礎向公司/企業):
這個不用多說,遍地進行中。而且新的自由貿易圈恐怕就沒有他們甚麼事了。
以上各項是盡量不涉及美中關係,而係不管如何,企業、政府,跨境組織等都需要面對的改變。
至於另一件事 — 五中全會 — 的啟示,簡報如下:
1. 整體計,內容沒大變化,那些拼四驪六亦前後一致,即總方向不變。但配合之前南巡時祭鄧,加上現時國內外問題多多,某程度上,即意味暫時還未向更左走,更多維持status quo。
2. 但特別著重糧食保障問題,看來已預期糧食供應將會緊張。
3. 不提人事,除了顯示習近平下一屆應可續任無疑(沒有繼承人),但班底卻也未定,即係派系和路線之事尚未解決,未來將更激烈。
4. 關於港澳,幾近隻字未提。似乎是暫且hold住,再看看美歐日等情況,再定行止。
5. 關於台灣,提出2027統一,一方面可以暫緩現時的緊張狀態,不刺激美國及其盟友更多的行動,但仍保持壓力。更重要的是:2027年,正好是習近平第三屆任期的最後一年。換言之,最高領導從未放棄統一作為維持權力的大目標,而且欲借此再延任。
6. 從整個五中過程靜悄悄,到完結後也沒多少宣傳和學習,靜得驚人,顯示其實國內在表面團結下,除了基本共識 — 中共永續執政並享有特權外,其餘方面的共識不多,甚至會有強烈的鬥爭。
將以上的結合起來,最大的take-away係在本次的global paradigm shift下,就算tech giants and financial guru及其附庸不欲和任何政治力量翻臉,仍想左右逢源,但情勢的推演,尤其係產業鏈的變化,將逼使這些有力人仕不得不跟隨演化,免得失去生意。另一方面,恐怕中國也已經預計了將被國際孤立,並倒過來引起的內部震蕩,因之而早作準備。誠如此,世界恐怕有排煩。
【睇大睇細】-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