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的夢魘 — 中國對策和美國對對策

財間行者
8 min readJul 30, 2020

--

S&P500 July 28日計,6個月的表現,Tech比重大升幅高,若散,spillover effect will be substantial

上文討論了較宏觀的框架,本文且論更多執行上的情形。

在金融和經濟上,現時中國有數個問題:

1. 對外貿易的增速不如前,而產能卻仍能支持以往的貿易增速。

2. 由於1,外匯回龍減速。

3. 海外的投資回報和資金回龍滑落甚至中斷。

4. 國內的海外新來的投資將會減少,甚至原有投資都會減少。

5. 1–4都會令失業率,特別係年青人失業率,上升。

6. 非投資類收入下跌。

7. 1 + 2終將影響內部消費。

8. 內部消費弱亦會加劇5和6,形成惡性循環。

9. 雖然通過搞旺地產,可以re-leverage增加各地流動性,同時令銀行更有膽去融資,但是太過脫離市民負擔,既泡沫化又引起市民燥動。

中國經濟及民生的挑戰

而以上各項問題中,1–4都不操在中國政府手上。能著力的就只有5–9。因此,若先為己之不可勝,就要至少讓5–9沒事,至少是以黨的力量撐腰下的bearable。而黨的力量,在國內經濟結構上,體現如下:

1. 中國的經濟政策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只起到有限作用。換句話說,在必要時,可以不按市場規律去制定政府,只要服務到黨的要求即可。

2. 大型企業,不論是國企、地企,還是民企,de-facto都係黨企。就算上了市,如有需要,黨一吹雞,就可以派國家任務,無論是多請人、減價、回贈、賒數等等,就算因而少賺錢,也沒所謂。

3. 資本賬仍未全面開放,須通過香港再輻射出去。正路計這影響中國政府通過發債全球籌錢並找數的能力。但,若面對單純的金融攻擊,由於通過資本賬流出國外的CNY有限,不易被manipulate,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價和整個生成有絕對的影響力,直接匯率攻擊的成功機會有限。也因此,有需要時,大可少理外圍的情形而泵錢。

4. 1+3,也令到對公司的審計,在必要時,可以形同虛設,最緊要符合國家的戰略。

劣勢中的優勢

於是乎,有幾件可能可以做到的事。

1. 欲谷消費,市民手上無錢不行。但直接泵錢有困難:泵得多,匯率上人民幣會下跌,加速資金扔人民幣,何況直接泵錢,不見得市民會用來消費。但是,如果通過網購平台做promotion,以購物時的打折或rebate等,只能留在平台上消費,既不能出境,又不能齋儲,又何樂而不為

2. 同一招除了用在B-to-C,也可以用在B-to-B。其實即早前李克強說起地攤經濟時的做法:網購平台/大形電商賒數給小販去賣。之不過,現在對象可以不止於地攤而已。

3. 平台甚至可以通過旗下的網絡金融公司做消費金融:借錢消費就有「rebate credit」,供你再消費。換言之,比方說,三個月內,借小額錢直接消費後就有「息」收,不消費就要付「低息」,刺激消費。因為額細,又不能拿去投機,而且要「用出去」才有著數,不會為真正的金融系統,如銀行、財仔、保險公司等帶來額外風險。也不會對匯率有太大影響,且能直接泵到市民手上。

4. 注資入社保基金,或者乾脆叫網絡平台公司投資入社保基金相關的項目。讓市民,特別失業者,仍然有錢採購。

5. 當然,國企亦會各自揹quota去買中國製產品(如汽車、手機、電腦等)和在中國國內消費。

6. 當放鬆給網絡平台的小形金融之際,卻會嚴格控制銀行放貸,除非有政策支持,後台又夠硬,往來又頻繁;不然,休想得到一蚊貸款,以控制風險。

7. 對於地產,是以維持status quo為目標:好不了,卻也散不了。一方面頂住銀行系統不倒,另一方面也不想見泡沬重現。

放鬆微消費金融,收緊銀行在新項目的貸款,地產status quo

等等,可是目標1–3,就算不用國家直接注資入個人和市場,但也得給網上平台吧。而且,仍然需要找外匯吧。奧妙就在此處了:其實網上平台如Tencent、Alibaba(including of course 螞蟻金服),和JD等,與其說是平台和電商,還不如說是金融服務加VC的機構,只是是通過平台相關的服務(無論係買賣、遊戲、視頻、第三方錢包等)而非利息吸引你的「存款」而已。當你的網上錢包長期有存款,加上政府給的微金融牌照,實際上各平台就已經可以像銀行一樣做貸款和投資生意了

再說,由於網上平台是跨境的,總有一定數量的外幣在海外用家的網上錢包中,收取的服務費也是外幣,變相有了不用通過原有做代工產製品或半製成品才能換取外匯的能力。而這些小產品又不見得都在關稅名單內,連關稅都省掉。再說,就算五眼甚至歐盟制裁,但還有其他的國家可以繞過制裁賺外匯。只要不是做大項目,而只是一些daily consumables的買賣,以交易量和戶口數之大,服從大數法則,微金融的風險就變得可控。加上這些平台在海外的投資也以外幣交收,這些公司就同時有人民幣盤和外幣盤,等於也可以做arbitrage,一如銀行的經營。

如此一來,通過把一部分的投資/運作收益拿出來「回饋」,增加市民的消費意欲,又不費國家一分一毫,平台又可以通過消費的turn數增多去收多些廣告及網上金融的服務費,雖然未必多,唔使集團齋蝕就好,何樂而不為

中國的tech giants兼顧金融和投資角色

而且,由於這些公司,在海外有投資,跟海外tech giants如Amazon,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等等既競爭又合作,即係有往來,咁就說不定能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影響到美國政壇,為中國留多少生存迴轉甚至係發展空間。至不濟,失去美國市場,還有其他市場可以支撐。配合「內循環」,興許能捱過最艱難的時期。

這套策略,先不論結果將如何,而既然粗疏平庸業餘如我想到,美國人又怎會想不到?

對策已經展開:其實無論拉人,還是制裁某些看似不起眼的企業和中止某些研究項目,都係bottom-up approach,旨在削弱美中之間非政府聯繫之餘,也削弱上述企業在海外的基礎,甚至令其縮回中國之內。同時也令原本跟其合作和投資的美資機構也保持距離。並且,通過制裁細當資訊和資料密集的企業取得情報,以進一步去堵截科網大企的資金資訊資源的來源。這些都削弱上述企業通過服務得外匯和各種收入,再通過回饋倒過來增加人民幣信貸的能力。

美國的對策:bottom-up decoupling

與此同時,美國還會以國家安全、反壟斷,和私隱條例等等,祭出「七傷拳」,先target自己的tech giants,除了要這些企業不能跟中國走近外,也實在有需要將他們拆細,或至少限制其影響力,將Wall Street和Silicon Valley的影響力減少,配合潮流回到Main Street、Houston、West Virginia等等領域。如此興許這些big names的股價都會受影響。考慮到中國的科網巨頭企業都或直接或間接持有美國同行的股票/票據,又一起投資在某些start-ups上,美國嚴查自己的企業,等於也傷害中國的同行:不單生意損失和外匯流入減少,投資的gain和自己的股價也會受傷,底子差點的可能連信用評級和債價都受累。

若果情勢極緊張,美中關係好hostile,而美國疫情始終控制不了,那麼瘋狂點想像,美國未始沒有可能乾脆不理股市會否因緊張情勢大跌,而自己篤破泡沬。只要維持到美債的信用,又打破金價和FAANMG瘋漲的局面,乃至製造一場急劇的通縮,卻能一方面讓資源重新分配,另一方面讓中國的企業也接二連三出事,尤其是通過打傷各科網企業和銀行及地產,令資金流和內循環都斷裂。這樣的話,中國政府將承受國內外精英和平民的巨大壓力。稍一不慎,局面可以不堪想像

七傷拳:篤破股市泡沫保美債美元

當然,現況計,暫時未去到那麼極端,而且手法亦未必一樣。但是,上述的pure imagination,在美國傳召自己的tech giants到國會作證起,已變得不是完全沒可能。情形似係步步為營的陣地戰。先逼在美上市的中資由美國撤至香港上市,及/或賣出在美資產。同時邊引起地緣緊張局勢邊引盟友向減少和中國往來的方向走。到聚在香港,且看起來還頗滋潤之際,才用環球1999–2000年式科網爆破再引出的金融風暴,看看誰更熬不下去。只能希望雙方在這段時間居然能找出緩和或至少不惡化的辦法。

【睇大睇細】- 陳大為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

--

--

財間行者
財間行者

Written by 財間行者

自得其樂的買賣人、吹水怪、聆聽師、煲書佬,增肥成功者。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