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爭剛剛進入第二回合。何以見得?因為中國的策略開始有轉向。
不過,先講第一回合。
其實開始得很早:由中國這些年的貿易、投資、科研、宣傳,和外交等全方位向外,以中國模式收靚 — 即以對方個別政府官員做brokers,建立雙邊關係,然後按當地對中國有何「用途」,或買其原料,或outsource生產,或投資基建,或套取科研,或乾脆滲透社會以收其國際影響力,最終目標是一個現代的「天下觀」之內的「朝貢體系」,威脅美國現行的全球體系起,第一回合已經game start。而且直至像某些合作國開始賴數,其民間不穩之前,一直進行順利。
美國當然不是沒有察覺。早至奧巴馬第二任期搞TPP,又收買伊朗起,已欲逐步限制中國的影響力,只是力道不足,成效甚微。
第一回合由中國主動開始而美國應對不力
真正開始出力,係Trump政府開始打擊何志平、中興、華為,然後正式開始貿易衝突和談判,以及拉攏金正恩,重新制裁伊朗等動作開始。不過,這一期的動作雖然高調,但由過程看,那時的Trump office仍然是追求有限目標:對北韓不過是neutralize、對伊朗不過是constraint、對中國也不過是一則追求貿易平衡,二則追求減慢中國企業向外擴張速度之餘,要求其「找知識產權數」,三則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保險等市場(至於網絡市場,well,提出要求but don’t press on it),四則國際上仍然以美國體系為基礎,但可多分shares給中國。而由叫價時給的條件看,美國有要求,算得上嚴,但絕不算辣,若當時中國作一定的討價還價(主要應在規模和時間表上)後拿拿聲收貨並覆行,那麼當中就算偶有延誤和不足,只要適時打其他牌,大家都「出來行」,當不致於走向破局。
然而,中國一直都不甘心承受任何set-back。而且,往往是像賣樓一樣:買家已經同意1千萬交吉,冇mortgage,分三期付給買家,上到律師樓簽字時,賣家突然反價加一球一樣。結果買家walk-away後,賣家左思右想呷笨,又回頭減到9球求回頭,仲可能送埋裝修。如此反覆。結果是賣家欲求不滿卻又越打越平,買家卻已看穿賣家的虛聲哃嚇而乾脆企硬和去盡。
美國最初只圖有限衝突以爭取新平衡
結果中國實在受不了,借著香港、台灣,和抗疫等問題向美國去盡,以圖借「不措一切不怕同歸於盡」的政治姿態以凶美國退讓,創造空間給自己喘息。但這倒過來讓美國把握難得的機會去埋身肉搏,特別是Covid-19的疫情越擴越大,雖說Trump office的抗疫不力令此病在全美大流行,但其源頭 — 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是原發還是中轉 — 仍然源自中國,而且中國也的確遲報此消息。所以美國的hardliner終於可以說服Trump office(其實也不用怎麼去說項,畢竟Trump為連任也不會跟習主席裝老友)採取更實則的行動。此後的經濟戰打響,details在區區的前兩篇文章《所謂的金融戰,兼論美中經濟戰的模式》和《金融戰的夢魘 — 中國對策和美國對對策》已有論述,此處不贄。
而這些招數,加上原有的貿易戰,已令中概企業受壓。甚至駐外機構,在港機構,香港本身的公司和市場,都感受到寒意。甚至中國的銀行,對做那11個受美制裁的中港官員的生意,都非常謹慎,甚至有一家直接拒絕。更不用說de-coupling加速進行中,也導致大量職位流失。儘管現時企業仍能在香港集資和貨物出入,國內除「惜食令」外,民生還未倒退,但隨著各種經濟制裁加碼,此二重要功能恐怕將會越來越handicapped。考慮到中國不能自產所有資源,人民幣仍非國際貨幣,國內的經濟和生活水平會漸漸轉弱。
經濟戰上中國難有突破
那麼在軍事上有冇突破?也沒有。中印邊境之戰以中國後撤更多為結尾。美澳日印在南海堂而煌之演習,中國則在自己領海內演習。而在台海的活動,既沒有影響到台南市長的選情,也沒有令美國疏遠台灣(甚至還因而賣靚架生到台),只影響到馬英九發表一篇sell fear的演說,還要沒多少台灣人buy。而日本在東海和釣魚島的活動更如入無人之境。
換言之,面對美國的第一波反制,中國除了「戰狼態度」去凶外國,以及立國安法去緊抓香港外,沒啥真正行動。而且,越戰狼,美國反而更精神。而習團隊帶著此路線和其結果,去北戴河開會了。
而正正這段時間,對美對西方的「戰狼態度」收斂了,重彈「合作共贏」的論調,又在農產品採購上配合,又允許美國進入武漢實驗室,又在香港問題上未拉某些個別人仕(雖然已拉了不少人),以顯示「善意」。那麼美中之爭會否於此刻暫時放緩?
由戰狼回到共贏?
恐怕不會。在中國方面,原因如下:
1. 中國傳統政治欠缺彈性,特別是當權力集中在極少數人組成的集團,而權力欠缺清晰而廣泛的認受性和應對環境變化而輪替之後,更是難以糾錯。糾錯又往往須用流血方式達到,且又經常向另一極端走。
2. 列史毛主義本質是長期持續的革命,表現為以鬥爭為主,伴以間場的「穩定」的過程。至於鬥爭誰,由掌權的決定。所以共產黨在被壓逼包圍,是少數派又不用管治多少地區和板塊時,反而最有活力。接掌整個國家甚至成為super power,又過渡了工業化建設後,卻問題多多難以適應。簡言之,共產黨最需要敵人,無論是階級敵人、民族敵人,還是內部敵人。與此同時,列史毛認為他們才是掌握到歷史發展的終點和終極形態。
3. 和2同源的是唯物辯証觀。如果說鬥爭是硬性綱領,那麼唯物辯証觀則為鬥爭的方式提供靈活性。是敵是友係as situation fits。因此,前一刻尚在鬥爭,下一刻可以聯盟,但這聯盟是短暫的,隨時可反轉的。最具體的例子,係列寧在十月革命後,有段時間為了得到資金和技術,也跟美國建立良好關係。套用其說法:我們用資本家賣給我們的繩子去吊死他們。
4. 中共在列史毛及中式皇朝的底盤上,用華人文化自戀、經濟發展,和「為人民作主」來修飾 。因此,就算順境時,也難以長期保持低調務實的發展,而必須將眼光放在向外達到「四夷賓服」上。只是順景時如果要維持鬥爭,往往就需要「搞大佢」,招惹大量敵人。而一旦陷入逆境,就更要對外對付「站在歷史錯誤方向的邪惡美帝」之餘,更要揪出「內部敵人」達到清洗後團結的效果。
5. 回顧中共黨史,中共往往在陷入遍地包圍而為生存鬥爭時最有彈性和活力。而其鬥爭成果並非來自直接的軍事行動,更多來自宣傳和分化對手,打擊其集體意志,讓他們自亂陣腳,以創造局部有利的環境和訂立有限目標,divide and conquer而成功。今次也不例外。
以上各點綜合起來,中共現時的判斷是: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後,其模式所帶來的快速增長,須擴散至全球,既保增長,又可以滿足華人的喜好,更可通過此加強中共的認受性。而且中共相信,只要擊敗美國,就可取代其霸主地位,屆時光是全球收所謂的「鑄幣稅」已經不得了,更不用說其他各種的便利(雖然事實遠沒那麼簡單,詳細以後再說)。考慮到中共可以強力鎮壓異見,而西方不能,故此他們有信心可取得「最後勝利」(當然,也不是那麼簡單,以後再論,現按下不表)。
中共中國的底層邏輯和稱霸自信
然而美國的反制太強,鑑於既不能硬碰,又不能放棄,只能參考蘇共和中共的歷史,對外採取戰略後退,對內/弱的同盟從嚴打壓。戰略後退,除了嘴上的外,還能通過給予個別行業/公司市場準入或經營特權,或採購某些國家的產品,或賣出某些機構,或低價提供抗疫物資等等。目標不在於令美國/他國政府/社會改絃更張,重新親中,而是令對手內部產生意見分岐,乃至徹底分裂,甚至陷入witch-hunting,無法合力跟中國長期抗戰。如此更可以讓中國內部的矛盾減弱 — 事關只要外部因內鬨而難以持續施壓,就等於讓內部原本因受制裁而不滿的分子能暫時穩住,加上怕被黨權用強硬的手段鎮壓,於是也就沒有足夠意志和當權的對抗。
那麼在上述的情況下,美國能否應付?會怎樣應付?
作為多元化,但近年又有社會撕裂的美國,中國就算不行分化之策,其本身要得到共識也極花時間極費功夫。然而,中國本身尚在順境之時卻因去得太盡,太強調鬥爭,結果反而助美國得到共識。須知道,雖然美國國內從來未有沒嘈吵沒分岐之時,但是美國其實從不需要樣樣一致才能發揮力量。跌跌碰碰走彎路是少不免,只是,若能在這種環境下,都居然能凝聚共識,比如說,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該為美國疫情負責,又或者普遍討厭中國的話,那麼不論是哪一個政黨揸旗,都不能隨便就跟中國關係turnaround。而在這種共識下,美國可以採取「堡壘主義」的策略,步步按自己的schedule和design多方設限,不理會其讓步,而是給一個中國難以接受(但可以接受,只是頗為painful)的counter offer,以期provoke中國去犯錯,謀求更佳的deal。當然,經濟戰就更加不用多說,甚至在外交和軍事動作上仍會繼續強硬和挑釁,引誘中國犯更多錯。中國強硬回應固然可以blame China,若柔軟回應,也會press further for further interests and showing muscles,讓其他國家逐步向美國靠壠。
美國用步步為營的堡壘戰術反制
因此,雖然中國會採取戰略後退,另闢戰場的方式應對(如Tik Tok和Tencent的官司、幫華為找新客、跟伊朗聯合、neutralize新加坡和南韓等等),但是美國只要在部分的新戰線中得到局部優勢(what if…美國真的掌握了那些公司將美國人的個人資料送中的証據,或者任何干預美國政府運作的証據,又或者伊朗出手又在霍爾木玆海峽及通過真主黨恐襲做文章向跟以色列講和的阿拉伯國家示威以牽制美國,於是美國名正言順反擊之餘,更可直斥英法德軟弱之非的話的話),就可以同時加強己方抗中的決心和逼中方強硬回應(以安國內輿情),以期犯更多的錯。是以整個事態,不管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恐怕都會長期不穩甚至惡化。若然此時美國在經濟上真的用篤破泡沬製造全球蕭條的話,中國斷無能獨善其身之理。屆時局面將更動盪,中港俱面對相當大的危機也。
【睇大睇細】- 陳大為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