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有Covid-19之前,各種科技對未來生活影響的projection,一字記之曰「宅」。
Work From Home, Shop From Home, Play at Home. Cyberworld才是真實的;你住緊的物理世界,不過是由你腦中的神經元建立出來的影像和解釋,不會比同樣刺激你neurons的cyberworld更真實。所以,宅在家,通過視像乃至hologram(及其他幾感的simulation)去開會、學習、社交、玩樂完全冇問題。你想去shopping,有VR/AR一樣可以達到「行入鋪頭,用手揀選貨物,可以虛擬試身」等等的效果。總之,宅在家,乜都做到。最多就係出去純粹食下飯,旅下遊,等等。
其實即係將home變成一個“voluntary prison”。但,人懶,個個都唔係好想commuting 1–2 hours to work and live。
不過,Covid-19,成了一個對「人類宅在家」的實驗。實驗結果:遠不如預期那麼理想。lock-down一個月後,雖然已經適應到宅在家的工具,市場也有足夠工具提供,但係,各地都出現「宅疲勞」。而現在甚至在疫情反彈之際,lock-down都不再是第一選項,就算要lock,也是有限度,能鬆的地方還是要鬆。
更有趣的是:連一向視返學為畏途的香港中小學生,在家學習大半年後,雖然已經心散,卻不排斥去學校開學,理由係「掛住同學」、「返學校玩(吓!)」甚至「掛住先生(竟然!!)」。而且,都覺得在學校上堂似乎有效點。
打office工一族也相似:省了上落班的舟車勞頓,也省了在office消耗無謂時間,固然甚善。但係,如果認真WFH,工作時有煩擾,但沒有同事可即時face-to-face去問,甚至chit-chat減壓,其實壓力沒半點減輕,而且也少了另一個社交的渠道。何況,總有事情係適宜face-to-face去講,又最好都在容易碰面的location,慳翻從家特意跑出去的時間。Working together in person gives another type of efficiency.
換言之,純宅在家,就算對在網絡下長大的一代,仍然受不了。畢竟人係群居動物,面對面社交不能完全被替代。如此,各種online community相關的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s,似更應配合offline life而建設,而非simple replacement。
那麼,新一波又有甚麼產業能夠跑出,並不只看看他們運用”online data”有幾好,而係能否找到“optimized web-active time for what kind of web-activities”和“optimized physical-world-active time for what kind of physical-activities”,並在找出effective boundary了。
Well,順帶一提,點解做親「宅經濟」promotion的,不論中外,個居所都咁X大,meanwhile多數人住的連1/4 or even 1/10都冇……各位做演譯的是否該review下?:P
【睇大睇細】- 陳大為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