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歷史發展邏輯和當下國際困局

財間行者
14 min readJun 10, 2020

--

在美中兩國劍拔弩張之際,為何不討論美中情況而討論德國?況且,德國不已表明親中共,也表示得到了不少中國的訂單麼?

僅僅是訂單,或許可以讓商界向中國傾斜,但普通人可不會理這些國際政治,對香港更是沒有感覺。而更多德國公司在大陸投資開市場,以中國的一貫做法,是不會只入德國進口貨,而是必須也投資在大陸開廠。這意味著德國本土職位不但未能受惠,甚至還可能有流失,普通選民可不會樂見。

何況,新冠肺炎的流行,又確實跟中國政府最初的不作為有關。德國人再「左膠」,也不會真的就繼續支持友中。何況德國人內部,支持本土化的趨勢 — 雖然仍然是少數 — 正漸漸上升。

換言之,德國政府,乃至德國人,面對選擇,並不止於純經濟利益,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因素,甚至只是「拒美」,而非真的「友中」。至少,也要美國在某些方面跟德國有共同利益/價值後,才願意「埋位」。那麼到底是甚麼更深層的理由而令德國跟美國保持更遠的距離?姑且試下重塑德國的底層邏輯來考察。

德國的地理地緣特點

水文地理和地緣的起點:

1. 地理位置上,今日的德國處於歐洲的心臟地帶。東、西、南都是陸地夾著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得河,和尼斯河等等,以及阿爾卑斯山山脈,北面則是北海和波羅的海。其中,西面由萊茵河隔開德法,西南至南至東南斜走的多瑙河,加上正南的阿爾卑斯山山脈,將德國和瑞士、意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隔開。東邊則由奧得河和尼斯河將德國和波蘭隔開。國內另有威悉河、馬恩河,和易北河等進一步分別在境內分割東西、南北,和東北地區。

2. 而德國的主要河流,除多瑙河外,多是南北走向(易北河斜走,但仍以南北為主),而且是由南向北流入北海和波羅的海。但支河流不少,而且也有東西走向。因此一國內,通過河流山陵,地理上像是一小塊一小塊「組合」而成。這一塊一塊計,較「大塊」的就在易北河以東,德國的北部至東北角的幾大塊,包含今日的柏林、勃蘭登堡邦等,是當年普魯士的發祥地。

3. 德國西邊的法國,既能access到北海和西地中海,西邊又有庇利牛斯山脈隔開伊比利亞半島,國內雖然也有不少河流山陵,卻未如西南德那麼碎,也就比較有利整合。東邊的波蘭,相對有更大塊的平原,有河流卻也沒那麼多,也就只能access波羅的海,其東線則與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烏克蘭(俱是大幅一馬平川的平原),再東就是俄國。

德國歷史和社會發展底層邏輯

由此而衍生的社會特質:

1. 德意志地區跟其他區域相對隔離,令先後成先進文化的地中海、希臘 — 羅馬、大西洋文化等的影響較遲滲入該區,令其文化、技術、組織等上成後進。

2. 整體有利割據。而長期的割據和爭戰亦令居民尚武剛毅,自己一族一邦的認同感強。

3. 卻又因為直至19世紀前,沒有一統全德的強權,是以德國各區均受其鄰近的強權的文化影響。

4. 2和3合起來,令到德國能夠以不同文化做基礎,卻在自己的路上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認同。德國地區在各種的科學、技術、哲學、藝術、音樂、宗教(別忘了宗教改革是在哪裡發生的)甚至軍事組織和理論等,都屬後發者,然而其爆發速度,除美國外,鮮有可比者

5. 也因為2和3,若無強權,就更易四分五裂,被他國吞併,或至少成為附庸。但又因為2和3,有了動力成為/依附德國各邦中的強者,擺脫他國操控。當中更有資源和更能動員而又擁抱合一的邦國就更有優勢。

6. 同樣因為2和3,在分裂之時,不利跨境商業發展,而利自給自足經濟。不過,北部瀕海之邦(以及能南越多瑙河進入近今日之亞德利亞海的邦國)則不同:就算陸路關卡處處,還有海路提供商機。配合河運,和部份的陸路運輸,跨境商業可以發達並增加城邦的財富。有財富才能建設裝備訓練軍隊自保乃至擴張。一旦有這樣的邦國,而能為其他邦提供安全保障,或減少關卡關稅的保障,或同時兼有二者,就能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地區成為老大。就能實現4。

7. 然而,因為在歐洲中心位置,一旦強大,尤其經濟急速成長,必須更便利地access:

a. 市場:無論是大西洋、地中海,甚至更遠的波斯灣和印度洋,只控制現德國甚至加上波蘭地區是不足的,或要控制法國 — 低地國 — 意大利,或控制巴爾幹,甚至東地中海沿岸,近代計更是必須加上蘇夷士運河,讓其關卡和關稅大幅下降,才能支撐其經濟。

b. 原料:波羅的海和北海諸國都有不少原料出產。環黑海諸國,東地中海乃至於大西洋彼岸都是目標。同樣,必須要少關卡低關稅的地區。

c. 資本:要向週邊發展,不論是和平競爭還是武力爭奪,都需要資本。

8. 1,4,5,6和7合起來,就是德意志大部份地區先天條件相對不足,不論是在文化、技術、經濟、組織等起跑線上都落後;然而,雖然先天條件不足,但仍可以通過吸收外來條件做基礎去整合,再急速發展後來居上。但由於先天條件有限,想後來居上,就必須集中資源去少數範疇上突圍,再擴張成果。同理,其容錯空間相對細,形成對理性工具及其帶來的前瞻、計劃、可靠、可複制、精確,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像英美那種可以慢慢試不同,德意志區域的情況令他們更想掌握萬有規律,依此發展,不喜冒險多線試驗

9. 由8引伸,會更追求思想上統一,組織上團結,和由精英主導的傾向。但,2本身卻又埋下本土的「自己顧自己」和反離地精英的傾向。天秤怎樣擺,端視當時的環境。

10. 同樣由8引伸,物理資源所限,加上原本就適合分裂,因此在建立身份認同時,往往是在國家建立之前,先有了超地域的認同,不論是條頓騎士團、宗教改革、理性主義、啟蒙思想、自由意志等等等。都是先在該區的精英階層流行,再擴散到各階層。

11. 同10,該區亦熱衷於建立各種跨境組織,不論是漢撒同盟、30年戰爭參加新教聯盟、英普同盟、日耳曼關稅同盟,乃至現代的歐盟等等。而其中都有共通點:減少關卡和關稅。作為三面不臨海之國,要到港口賣貨:必須穿過他國國境。關稅太高,關口太多,生意點做

12. 但當1–11的條件,搏奕下終於推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德國控制德國甚至部份波蘭地區,則不論西、東,和南歐都會震動。在其中歐位置,向哪一處輻射影響都很方便。如果是和平合作競爭,咁在其以高效發明和生產高質產品的定位下,週邊各國均願意與其做生意。如果是以武力為基礎去「競爭」乃至赤裸裸的掠奪,週邊各國就會抵制甚至結盟抵抗以圖自存

13. 由12的反轉,以德國的角度而言,如果各國是用和平合作競爭去相處,則德國亦不用牘武;反之,各國若動員,則德國為了自保:就算僅僅為了提高警覺,都不得不提升自己的防護能力。結果可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升級

以上圖表源自下link的論文

https://www.cairn.info/revue-de-l-ofce-2015-4-page-67.htm

德國國家的建構及運作的「公理」

總結德國的邏輯:

1. 德國適合做以高效生產和貨物交易的中心,附帶上相關的基建、金融和服務業。亦適合作學術研究發展中心

2. 德國極須一個四鄰無關卡無關稅的環境

3. 德國不能軍力太強,除非乾脆成為世界超強(但道路極難走且隨時搾乾自己的資本就已經「中道崩殂」),或者由超強保護。

4. 德國亦需要一個歐洲的聯盟/平台,可通過此聯盟跟鄰國洽談交換各種利益,不用通過武力或侵略式手段去解決。這可滿足3。

5. 德國處於東西交匯,外交上須至少和一邊,不然極度孤立。

6. 須和鼓吹自由貿易和平交流的一方,才易同時滿足1–6

7. 國內須開放和包容以吸引人材。

8. 德國政府在有權力互相制衡和市民的參與監督下,採取積極的政策以保持發展及公平。維持1–7。

德國現時的局面

於是乎,現時的戰略格局是:

1. 東西冷戰早已結束,俄國實力已遭大削,美國在保護歐洲上不再逼切。歐洲的集體安全碰上兩難:若讓個別歐陸強國牽頭,強國間可能重啟緊張競爭關係。但是組織聯軍,那麼27國就人員資金指揮系統駐紮地點等等等等就有得你嘈,又因缺乏絕對一強去影響/拍板,結果只會一團混亂。

2. 隨著歐盟擴張到前蘇東集團的區域,一方面是各先進國的投資發展搞製造業基建物流金融和服務業的好機會,但另一方面,這些地方面對的如難民湧入問題、集體安全問題、投資發展後帶來的當地社會問題、發達國的產業空洞化問題、金融業在發展中國家面對的不規範和在發達國的浮沙化合起來帶來的金融危機,通通惡搞。若無更多歐盟外的資金和企業加入分擔,都好麻煩。分分鐘影響到歐羅地位。

3. 歐盟的擴張亦已到達瓶頸。做大個蛋糕已趨困難(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成員國開始更在意歐盟內部利益分配,加深彼此矛盾。而成員國內部也同樣面對未能在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中得益的市民,要求回歸本土為主的訴求

4. 但與此同時,歐盟這些年的擴張,特別是成立歐羅後,跟美國由良性競爭已漸轉惡性。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歐盟已叫出以歐羅取代美元(連電影《2012》都反映:上方舟的船票,是以歐羅而非美元計價的)。加上在外交利益上,歐盟對北非和中東的利益跟美國亦有分岐。這已經挑戰美國的根本。是以美國和歐盟之間的不咬絃亦增加。乃至美國在金融海嘯後曾以incompliance來巨額懲罰歐盟的財金機構。這種矛盾嚴重影響1–3。

5. 和歐盟一樣,美國國內也面對本土利益優先,減弱全球化的浪潮,最終送了川普政府上台,並向歐盟展開關稅戰。更甚者,美國更欲打翻現有的利益交換平台而另立路徑。對於已在這些平台根深葉茂的歐盟來說,這會大削其搏奕能力。

6. 中國的強大生產力和潛在市場,對歐盟特別是德國來說都很有吸引力。生產力不用多說:德國乃最早的西方國家跟中國開合營公司。而市場方面,中國隨著改革開放而在消費和生活開始中產化,是一個龐大的商機。更重要的是,跟強社會強市場弱政府的英美系不同,中國的集體主義和政府的高度集權,以政策由上而下帶動經濟的模式,跟德國相近,亦令德國和中國交手時更易make deal。

7. 中國近年積極到海外投資,其中亦有到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投資,為一些原本已經老化或市場萎縮的企業注入資金和開拓新市場,這亦是德國在某些方面頗為favor中國的原因。

8. 中國仍參與現行的國際平台,寧用滲沙子和偷樑換柱的方法讓自己得利。以歐盟和德國的角度,至少可通過熟悉有把握的機制去deal,不用重新適應(畢竟人多口亂)

9. 但中國的做生意方式,特別是愛抄襲技術、不遵守合同、權力往往突然影響生意,不獨苦惱美國,也苦惱歐盟和德國。而中國製造2025,更是威脅德國在高精密工業和汽車工業等的領導地位。

10. 中國市場的準入和歐盟市場的準入不對等,令德國雖然貿易受益,但是也令德國公司和商人給予德國政府和歐盟壓力去交涉改善

11. 中國的一帶一路,雖然德國本土也有受惠,但在東歐諸國,卻等於和德國爭項目爭市場,甚至爭影響力,透過東歐能有往來的國家,加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國家的票數,通過對中國更有利的歐洲政策。此舉亦將削弱德國的主導力,影響德國的利益。

12. 德中交流頻繁後,德國國內社會問題亦會出現。單是此次新冠肺炎,已令更多德國人排拒中國人。而德國人自戰後已接受普世價值,甚至比美國更講求一個較公平而競爭沒那麼激烈的社會。然而中國在大國崛起後的表現,特別是民間和部分商界,比美俄都霸道,會令德國人反感。

13. 若論軍事、經濟,和精神上的威脅,對德國而言,首選仍是俄國,而非美中。俄國雖已距蘇聯顛峰時期甚遠,軍力在地區內,不算美軍的話,仍有壓倒性優勢。經濟雖然跟德國是蚊肶和牛肶,可是俄國掌握了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天然氣的供應。近年還可加上中東經俄國管道西送的石油。在德國未能完全放棄化石燃料前,這可是對俄的硬傷。而俄國的集權專制,更是令德國人戰後必須反對的體制

14. 北非和中東,對德國而言,只要有穩定而足夠世俗化的政權,維持其燃料供應和其他的商務往來,並且不再出現難民潮,其餘民不民主,信不信伊欺蘭教,甚至會否穿梭於美俄中之間找利益,都無關大局

由上述的格局看,可以看出德國的困境:

1. 維持歐盟是德國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和目標。然而,在發展瓶頸下,要麼就繼續東擴至俄國甚至某些歐亞交界國家,但風險高冇肉食。要麼就要展開歐盟內部新一輪的改革和整合。但27國的聯盟欲改變,難過20萬噸的Chinamax級貨船轉彎。

2. 跟美中此兩大非歐盟區內的貿易夥伴維持良好關係最能夠令1穩定下來。聯美制俄就更佳:能在資源和軍事上攔截。然而美國此原本堅定的盟友,現在卻既跟德國的大商機提供者中國翻臉,並為此欲拉攏對頭的俄國聯合制中。跟德國也發生直接的經濟及外交利益上的衝突,而且還不通過現設的多邊框架談判。如此情況下,德美不能不疏遠

3. 由2衍生的,就是德國在與三強的外交中顯得特別孤立。如此一來,既然俄國不是和睦相處的選項,而川普帶領的美國政府又是孤立主義,隨時可飛走你德國的嘴臉,又點談判?三害相權取其輕。雖然中國也有相當的威脅,但以德國的角度看,中國的目標都屬「有限目標」,何況也沒有足夠的軍力到歐洲威嚇,只要哄得到他們仍能在現有平台玩,興許還比較能牽制他們。何況,德國對待北非和中東的國家也採用了綏靖不干涉政策,軍力也不足以強硬干涉。而且,整個歐盟的成立底盤就是走融和非武力路線,除非真的出現國家安全威脅或人道危機,並通過整個國際外交流程,才能採取行動。總不能突然翻臉。

4. 但1和3卻又影響德國國內的民情和部分「商情」。歐盟和德國的基礎給了超強美中俄可乘之機。俄國買重歐盟最多只能聯合美國搞經濟制裁,而且俄國緊握能源供應,最終歐盟和德國也只餘門面功夫。如此,原本想加入歐盟作雙保險(另一主保當然是北約或其他形式的美國同盟)的國家自會三思。歐盟不擴張就會有1的問題。用3(中國)來擴張歐盟的貿易和投資,卻又被中國game the rules,再加上滲沙子和外宣,令原以為用規則牽制中國,反過來德國被中國牽制,甚至令商情和民意分裂,國內難合力應付。至於美國,則看準德國和歐盟武力不足,經濟活力也走下坡(創新能力始終不如美國),所以才用減少在北約的投放和增加美國市場準入的難度作談判甚至逼歸邊的籌碼。

5. 沒有美國的支援,其實會令德國和歐盟在對俄對中甚至北非中東都沒有牙力。但美國現時的路線,某程度又會令歐盟變弱甚至分裂,同樣損害德國和部分歐盟國家利益。這個兩難,甚至是換本土化親美政黨也解決不了 — 事關德國依賴歐盟歐央行歐羅的槓桿和影響力太久太深。設使換回德國馬克,歐洲不再需要用德債才能換錢,德國國債和公司債的yield即時彈升,德國財政就分分鐘崩潰,重現威瑪共和的情景

6. 於是德國此時拒參與G7,支持港版國安法,只支持通過世衛調查疫情源頭,同時又容許歐央行放鬆對抵押品的要求,並且大派錢,甚至改變原本立場支持發行歐洲債券,恐怕也是不得以為之的策略。前者通過walk-away和親中來跟美國講條件,兼企圖拖到令Trump office的外交極為孤立,一事無成並輸了選舉,或至少願意和德國有開埋一些。後者自然是希望以較寬鬆的環境留住歐盟其他成員。另一方面,也企圖用疫情逼中國回應德國選民的訴求。

7. 只是5和6,頂多只是止咳,而非中線上緩解的辦法。可能根本冇。事關美中俄的三國搏奕分分鐘都在變化。而疫情和經濟狀況也是變化萬千:前者在德國有2nd wave的勢頭,須全力防範;後者則德國的幾家大銀行的債務和bad debts expenses都在轉壞,國內產值亦未回原高度。而估計下年德國大選,在默克爾不尋求連任下,德國政治難作突破。

8. 誠如此,德國和歐盟,將會繼續literally speaking的左右為難。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

--

財間行者
財間行者

Written by 財間行者

自得其樂的買賣人、吹水怪、聆聽師、煲書佬,增肥成功者。

Response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