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以華人角度看,明明印度若採取比較模糊的外交政策,興許能在美中俄三強之間得利,尤其中國也沒少投資在印度,而把錢擲在爭中印邊境那些荒涼之地又有何益?說中國在西藏內搞基建將方便軍隊的補給、運輸,和集結,並因而得出有野心進侵印度的結論,恐怕也是想多了。今時今日,軍事佔領不會有絲毫利益,寧可通過經濟侵入,只賺錢不承擔公共開銷更佳。
先戴好頭盔,以下之說只基於網上的資料及在下讀過的關於印度的歷史書。在下未去過印度,也沒印度朋友。若有錯漏不足,歡迎指正補充。
欲了解印度的態度,先兜個圈,由以下兩幅地圖開始講起。
圖一係英屬印度,圖二時剛獨立兼印巴分治時的印度。由圖示,英屬印度可遠不只是現代的版圖,而是包含現代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及孟加拉灣內的一些島嶼。而在英國佔領印度諸邦和征服緬甸前,印支地區由蒙兀兒帝國統治(更早的就先按下不表)。但縱使在帝國時期,印度都是各邦自己管自己,帝國收到稅並提供安全保障而已。因此,直至英國管治前,甚至英治的一段長時間內,是沒有所謂的「印度人」的意識,只有是甚麼邦的人。
印度人的意識是在民族主義在一戰前後才開始席捲全球。到甘地開始爭取獨立時,其對印度的意識,是以英屬印度為本,減掉緬甸後就是了。雖然這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操不同的語言,信不同的宗教,但通過爭取獨立和堅持印度「傳統」,建立了印度人的身份(至少印度的印度人如此認為)。所以,站在傳統的印度人角度,印巴分治、孟加拉由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斯里蘭卡獨立等,都是「祖國分裂」級的傷痛。
換句話說,如不少華人想統一台灣、甚至蒙古國、琉球和「安南」等地,認為這版圖才是「完整」;印度的民族主義者,認為須「統一」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印度才算完整。更惶論要再「輸」任何土地給別國,如中國。先記著這一點。
然後看圖三:印度的landscape。
印度是整個被「有敵意/爭議的國家/地區」包圍之地:分別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中國在陸路上包圍。可據守之地就在邊境的山脈,一穿過就無多少險可守,而且新德里就在西北,靠近最具敵意的巴基斯坦和Kashmir地區,也近中國的邊境。而中國一直跟巴基斯坦交好,乃至賣武器和投資在該國。就算原目的只是為了牽制印度,但以印度的角度看,首都圈陷入重圍,那就難怪印度不能不保持邊境緊張的態勢,乃至收容達賴喇嘛和流亡藏人作反牽制。
而東面幾近飛地的阿魯納查爾邦等地,則因接壤藏南,且非常接近西藏的幾個宗教重地如日喀則和拉薩,印度的一舉一動均能影響西藏的穩定,因此令中國亦不能不緊張其邊境的情況,容易形成escalation。
現在看圖四和圖五:分別是印度的宗教信仰和語言的分佈。
此二圖同時顯示,印度主流的宗教和主流的語言區互相重疊,而跟其關係緊張的伊斯蘭信仰則亦在與其關係最緊張的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邊境。此外,語言上該區亦更近巴基斯坦人更流行說的Punjabi而非Hindi。所以在「前線」的印度人更有對岐更至被包圍的感覺。而東邊的孟加拉雖然遠為友好,但宗教上同樣屬於回教圈而非印度教圈,語言亦是孟加拉語。換言之,實際上,整個北部圈既係前線又被「異教」和「異族/文化」所包圍,人們的心態上亦更有壓逼感。
到了圖六:人口分佈圖。
若果「前線邦」的人口少,非主流也還罷了。偏偏北部和西北,信仰印度教的人是人口的主流。這固然已經唔過穩了,但下兩圖所反映的更濕滯:
圖七是印度各邦的人均GDP分佈,而圖八則顯示印度各邦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比例。「前線邦」不但人口較多,還要人均產出較弱,且貧困的人也更多。唯一人多又人均GDP都多的,是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就在這裡),但當地人是說Marathi已非Hindi,就算也信仰印度教,但主神也有分別。其餘人口沒那麼多,但因靠近港口,而得益於外來文化及技術衝擊和全球貿易的西部及西南諸邦,人口相較北部少些,人均GDP也算較高,貧困人口比數較少的邦,說的也是當地話而非Hindi,信仰也是印度教但主神有別。
換言之,在感到異質文化包圍的印度人,既是主流,卻又是窮困地區;反而相對更繁榮富裕的地區,人口較少,又較遠離前線,也因較接觸海外文化,相對較自由主義。如此一來,南北間的區別不單是文化、生活,和信仰上,也關乎貧富兩極的問題。這可是令印度社會不穩的因素和催化劑。
此外,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這些窮又前線的邦的卻偏又是「糧食邦」:米和麥的主產區。其他的經濟作物如水果、蔗、棉花、咖啡等卻同樣集中在西南和南部沿海諸邦。而東南、南部、西南,和西部也有能源和其他天然資源(圖九)。
前線各邦的出產可決定印度有沒有主食,而因人口量大,經濟GDP佔比不少,人均計卻窮到褲穿洞,還要其他出路不廣,更要面對其他威脅,你話有幾難去擺平應付?
難是難的,但各位還記得文章一開頭講的民族主義麼?在開發較低、經濟以農業和本土為重的地區,一般都更保守,也更易被民族主義忽攸起來。而證據就在圖十:印度政黨勢力分佈圖。其中現任總理Modi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及其盟友(NDA),正是主張政治及外交上的民族主義和大印度主義,經濟上卻全球化的政黨,其「基本盤」正在前線諸邦。更重要的是圖十一:比較2018和2019選舉後,執政聯盟的控制力縮細:損失了不少工商/有錢/全球化邦,只維持到基本盤的前線窮邦。
圖十:https://www.mapsofindia.com/maps/india/states-political-parties.html
綜合不同的網上資料,其損失反而來源自該黨在經濟上自由化和全球化,卻損害到當地的中小企要面對外來的價格競爭(你懂的)。另一方面,大企業又認為印度現政府在全球化上不夠進展。結果是兩者不能兼顧下失分。而中國的投資(圖十二)卻又只側重在沿海各城各邦,對各窮區(首都除外)卻沒多少下注,也就是說沒能通過銀彈浪擲去收買最易反感中國的人。
到此,印度當今對中國的取態,比較容易理解了。在現時美中、日中、英中,和歐中的關係都緊張下,趁機舉民族主義的旗,挑起和中國的邊境爭端,既能得到印度民族主義者在「保家衛國」的決心,及因而討好基本盤外,又可吸引美日英歐的資金投資和採購,派利給富有邦的工商業者,以期拉到他們部分的選票和其他支持。更甚者,既然要和中國長期作軍事衝突,就有需要擴軍/改善軍隊的裝備、訓練,和運輸。除了有order給本土企業,製造就業,更可以請前線邦的人參軍(現時印度軍隊多數士兵都召自該區),解決就業之餘,一面滿足民族主義訴求,另一方面也可壓制中國的進逼,兼且可以敲富裕地區的資金人力物力去那些區域搞物流基建,等於可發展該區的潛力,也就更有實力支持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樣說來,只要美日英歐一日唔妥中國,印度呢套策略就能夠sell落去,甚至轉了政權,也不見得能衝散現時的佈局。中印邊境之爭怕還要持續甚至升級好一段時間。
【睇大睇細】-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