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速寫(19)- 點解中國政府對阿里集團接連出狠手?

財間行者
Dec 27, 2020

--

Ant Group被查

當然唔係因為馬雲態度不佳。

佢對政府態度不佳,不是一日半日之事,是經年累月了。要整,早就可以整了。犯不著在能夠為中國企業收集海量美元(除了第一筆,還有之後的恆常roll-over發債)的時刻,臨時「下架」,既吸不了美元,又令市場失望,徒增加大錢對其他中國公司IPO的戒心。

是因為阿里和螞蟻真的很壟斷?中國國內有壟斷力的企業,各行各業多的是。何況,儘管企業有民企地企國企等之分,但是只要規模足夠大,影響夠深,黨就必然在不同層次增強影響力,乃至乾脆直接控制。就算阿里和螞蟻本身,黨也是有一定的控制。或者可以用派閥之分去解釋,然而等上了市後才去對付不是更好?

那麼是否因為中央要加強控制,將之變成國企,一方面防止馬雲及其小集團可威脅國家,另一方面將其錢盡收中央手中?

是,也不是。防止坐大是一貫治國方針,沒啥希奇。至於說只為收錢,未免小瞧了黨。

遠比錢重要的,是阿里和螞蟻的數據。而且,重點還不是一般估計的國安用途(畢竟國內鏡頭遍布,加上海量apps,要監控已經頗為容易。再說,國安有需要的話,一張warrant,在陸外企也不能不交出數據,況陸企乎),而是各種生活數據和與之配合的Algo和AI

這些big data,algo,和AI配合起來,以計劃經濟眼光看,就能知道市民生活的各種需求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再向上順著供應鏈查看,就大約能知道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各種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供應。對於中國必須入口,而且原本是由現在不友善的國家入口的,就要找替代品,重組供應鏈,並以舉國體制跟相關的國家進行談判,以期得到好價錢和好條件。

此外,像阿里 + 螞蟻,另一端也掌握著和物流相關的資金流(乃至微金融流)的資訊。若在海外資金和信貸來陸受阻,又或者全球持續衰退,外貿疲弱,必須依賴內需(內循環?)的情況下,就可能需要各種送錢送貸款送優惠的方法給予消費者,以期消費者能持續消費。而如果通過這些掌握著相當lots of idling cash的類金融機構兼實貨買賣平台去執行上述的政策,就等於不用央行泵錢也能夠直接QE到消費者甚至是小商號手中。又由於有big data + algo + AI得出分析結果,政策投放將更精準和動態。理論上能兼有市場和計劃經濟的優點。

另外,這些公司都是海外或至少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就能夠通過銀行的貸款和發債向全球集資,而且是外匯。之後用這些加上idling cash當抵押,就能夠通過自己的國營銀行系統再槓桿上去,就能夠在貌似有足夠的儲備下定向增發人民幣並投放入內循環和大宗商品/必須進口貨品的外循環中。國營銀行就不用獨力承擔政策風險。

所以,目標絕不止在阿里-螞蟻系,還有騰訊系、百度系、京東系,甚至美團,都要加入全面控制的名單,然後再加上國家擁有的銀聯,甚至再跟海外的credit card franchisers及e-commerce/social media platform去購買一定的數據,理論上,the circle is completed。實際操作上,data mitigation係問題(事關格式不完全統一)。不過,上頭有死命令,那麼多少也會有成果的。

另一更大的問題,整個stunt的主旨,其實是在中國政府、央行,和四大國有銀行都迴避直接增加信貸所帶來的資產通脹和負債比率(和壞賬率)的上脹下,讓黨督民辦的機構行政策之事。這些機構既要執行政策,又同時要面對海外更嚴格的audit,更要實行「利潤被回饋社會」的要求,卻不能得到國家機構任何在後面的支持(因為國家要規避風險),最後各figure head還要承擔所有的責任。難怪這些人或明或暗都怨聲載道兼消極配合,甚至陽奉陰違了

再誇張少少幻想,興許有資金可能欲通過上市大規模脫身。而政府不知從何渠道在last minute知道了,就唯有按下emergency stop。之後再好好整頓,以期能執行國家舉國保內抗外的「策略」。誠如此,阿里系就算一時三刻貌似沒事,在整個行業計,好戲尚陸續有來 — 尤其外國也可能有些夾傷夾死中國tech giants的措施。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

--

--

財間行者
財間行者

Written by 財間行者

自得其樂的買賣人、吹水怪、聆聽師、煲書佬,增肥成功者。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