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速寫(14):全球化建制的短暫復辟

財間行者
Nov 9, 2020

--

NYC…

拜登99%當選了,其支持者歡呼,氣氛猶如過節。同時,估計政、媒、商、學不少人亦或明或暗舉杯慶祝:總算送走了bad boy,也給他的die-hard followers一個教訓:憑你們這幫鄉愿,也想挑戰我們的控制?美國的價值觀是由我們精英壟斷的。你們可在我們提供的options內挑選,卻不能推翻一切

拜登加冕禮,不過畫師畫標漏了Twitter and FB,該斬

不過,這慶祝似乎早了點。

有幾樣的observations和rumors,都係food for thought:

  1. Observation 1,除了總統選舉,其實參眾兩院也選舉。現時點票尚未完成,不過以已confirm的議席及各區相應的民調計,估計共和黨能繼續控制參院。至於眾院,估計民主黨仍能繼續控制,但議席將減少,兩黨相差可能少於十席。換言之,共和黨在國會的情影響力將增加。
  2. Observation 2,由Trump在swinging states應該「坐定笠六」,到詭異地變成「些微飲恨」,再到現在Trump準備打lawsuit battles,共和黨除個別議員外,整個黨都頗為寧靜,沒怎樣撐Trump繼續打官司。連Trump government的兩員大將:Pence和Pompeo,也只有「例牌」支持,保持一定距離。
  3. Observation 3,這幾天,各媒體仍繼續不遺餘力封鎖任何對Trump有利的消息,就算Biden已經claim victory,主流傳媒仍繼續打壓。
This Democratic congresswoman, Abigail Spanberger, just spoke some hard truth to her party
  1. Rumor 1,因為Observation 1,有傳聞民主黨內的「自由派」(即與Biden同派)對黨大佬Nancy Pelosi及其採取的支持BLM路線頗為不滿而「逼宮」,要求其交出眾議院議長的位置,事關自由派的選民更傾向law and order,因而令他們的選戰陷入苦鬥,更有數席落入共和黨手裡。
  2. Rumor 2,呢個真係fake news:說出問題的點票機的供應商Dominion Voting System的暗中老闆係Nancy Pelosi的老公,懷疑其出術幫Biden贏。Fact係:此公司係加拿大公司,總部在多倫多。Wikipedia有相關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minion_Voting_Systems
  3. Rumor 3,呢個係舊聞:Biden-gate出事時,據說Giuliani將Hunter Biden那個hard drive的其中一份copy發送給Nancy Pelosi。

第一個想像,假設有意外(Dominion供應的OCR出了問題)而沒有作弊(well,為簡單起見,occam’s razor)的話,Trump的些微落敗和共和黨的穩建增長,可能是選民刻意為之。也就是說,論主張,可能Trump或Tea Party或GOP主流更合胃口,但因為實在不喜Trump/業餘政客的作風,於是投票時,總統投Biden,Senate和House則可能去了共和黨,或至少一個位是共和黨,既不用再見到Trump,又可以盡力阻止全球化建制派復辟。

如果此想像有幾分可能,咁共和黨的相對冷淡也就情理之中。一則共和黨的目標已達,甚至可能超額完成,就自然沒興趣參與mud-fight。就算Pence和Pompeo,他們都要考慮之後的人生,是2022年回到議會,並於2024參選總統?當然也就保持低調了。二則既然在國會摸到好牌,現在當更花精神去和做慣Power-broker的Biden去make deal,爭取職位、政策,和職員。三則其實GOP的主流建制如Mitch McConnell根本也是全球化的一員,跟Trump代表的faction利益並非完全一致。

何況,對共和黨而言,Trump as a victim and lone-warrior遠比押上全黨有用:至少不會得罪尊重制度的保守人仕。這些人固然不喜民主黨的進步價值,卻也同樣不喜愛挑機的團體。更可以進一步團結自己人,對下次的競選和保持壓力有用。

Trump as lone-warrior

另一方面,民主黨失掉House的一些議席,如果真的是屬於自由派,卻去了共和黨那邊,以平衡掉Biden + Harris的影響力,那麼恐怕left or even left radicals的主張(諸如大幅加稅,free college,free medicals,提高minimum wage,legalized abortion over the nation等)就未必容易實現。與此同時,又因為只需要少量議員倒戈,就能夠令民主黨某些議案不能通過,某些較獨立或small faction的民主黨議員就可成為關鍵少數去左右大局(同樣道理亦可運用在參院的共和黨上)。

上述的講法似乎自相矛盾。清楚點說,就係left radical想自己的想法全盤實行可能性甚低,但在某些兩黨的矛盾不那麼深,爭持的是具體實行的方向和規模,如經濟復甦相關的法案(含基建),移民相關的法案等等,在兩黨主流都想過時,雙方的關鍵少數就可以發揮其影響力爭取更有利的政策和資源。

如此一來,想一窺新一屆國會的方向和手法who’s in who’s out 就變得好重要,要等最終結果出來才能俱體評論。

另一方面,對於Pelosi的傳聞如此之多,小說味又如此之重,恐怕並非只因她是民主黨大佬的身份,而是她可能成為真正最有影響力的美國政客有關。

Nancy Pelosi在不少問題上原則是清晰的。但是,她對不同問題卻有不同的定位:可以加強槍管但不禁槍;可以同意Obamacare但反對全民公共醫保;可以原則上贊成墮胎但拆散其執行應用的場景和資金來源;可以反中共但容古巴共。換言之,她擅長找尋可實行的原則,轉成法案給議會通過。在Biden已經欠了一身政治card數,還有勝選懸疑,以及「拜中門」的隱患(而且連Kamala Harris亦陷其中,減弱其當副總統的影響力),民主黨又多radical factions下,能遊走於黨內主流和radical,以及「friends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aisle」(GOP的環球主流派),又足夠資歷的人,幾乎只有她了。若真的把她拉下馬,恐怕民主黨內的惡鬥可能甘過民主共和兩黨的鬥爭

And yes, Nancy Pelosi is an Italian Americans, and have ties with Italy, a convenient apparatus to start talks with EU, considering Biden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repair relationship

只係,既然如此,兩黨個別政客基於防範心理,會傳出這類rumors,甚至真的採取一些行動,企圖先削弱其氣勢,亦不出奇(雖然亦好soap drama)。

回到去共和黨。共和黨內若然保了Senate又增加了House的議席,就更值得考究who’s in who’s out。不過,非環球主流又廣為港人所識的如Ted Cruz和Macro Rubio都保住議席。而假設民主黨在House流失的議席是因為不喜law and order受破壞,以及較認同共和黨的經濟政策(畢竟係中產,至少唔好大加稅,並且希望更多職位回流美國)和反共態度(古巴和某thou-shall-not-speak-her-name國)。那麼實際上,原環球化建制派(如Bush family,Mitch McConnell)在黨內的影響力只是通過挖走原民主黨自由派的支持者來維持,本土力量並沒有減弱

歸結起來,兩黨合計,在國會的情影響力分佈:全球化建制可能佔40–60%的力量,剩下的由極左和極右瓜分。當中極右本土的分額比極左的進步派多

誠如此,那麼原本預期拜登上台會出現的大幅加稅、立即提高最低工資、恢復Obamacare等政策可能唔會點實現到對盟友逐步減低關稅,對中國以減關稅及撤銷一些制裁作條件換取更多的金融、銀行、保險、科網、醫藥等的市場準入和維持農產品的購買(規模可能有得傾 — 須知Mitch McConnell當初係支持Lighthizer的任命),維持對台現規模的軍售(可以不再增加增強:畢竟LMT,BA and Raytheon等在美國提供不少職位和票源),維持對東盟、日、韓、澳、印等軍售,維持各自貿協議,重新放鬆部分的入境和居留政策,投資在新能源研發應用(但不打死頁岩油,more likely通過環保條例加速M&A,關掉低效高污染部分),和應付Covid-19的整條產業鏈 — from PPE, respirators, to diagnosis equioment, drugs and vaccines, and other products,及promote基建等會得到支持。估計大麻合法化亦可能通過(既賺錢又哄到左膠)。

in the courtesy of BusinessFocus

即係Sam Hui的「錢、錢、錢」,after all,對精英而言,「乾水乜都喎」係全球化建制的最底層邏輯

等等,咁點解話今次係「全球化建制的短暫復辟」?講來講去都係美國啫。

大家若仔細留意中國五中全會前後的舉動和政策的寒暑表,會發現雖然嘴炮上都是戰狼內容,但實際環節卻不是向著鎖國走 — 至少不是當下 — 更多是半掩門又半推窗的做法。就算Ant上唔到,卻更似係個別事件(或涉政治/走資)。換言之,中國搞環球化的精英,似乎在搵銀相關議題上,和美國的全球化建制一起,各自對付了本國內的本國優先派。就連在英國和本土派強的歐盟國家,都搵到類似跡象

那為甚麼說是暫時?

因為其實中產生活質素和收入下降、全球醫療及保險系統資源不足但壓力上升、階層流動減弱、跨代貧困數量上升、教育不能應付個人和社會需求、social network corporates和跨國權貴都欠缺足夠的制衡、全球化下發達地區的職位被他國廉價勞工和本國的自動化及AI奪走,造成失業人口固化等等等的問題,都不會因上述的政策而消失,部分甚至更惡化

但更要命的是,由美國主流媒體的不惜違反自己的新聞操守和價值,也要阻止Trump和其眼中低教育水平價值觀落後的民粹人仕能夠繼續發揮影響力,大有把他們「開除美國人的身份」的架勢。那別說憑他們去凝聚社會共識,連靠他們去探究背後的理由也做不到。如此被忽視的一方必將反撲,力度將更猛,影響將更廣更遠。各位真的要fasten your seat-belt: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睇大睇細】-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

--

--

財間行者
財間行者

Written by 財間行者

自得其樂的買賣人、吹水怪、聆聽師、煲書佬,增肥成功者。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