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來說,鄧 — 江 — 胡年代,台灣只是一個friction point:除非台灣有出格的舉動,或者需要跟美國表達不滿,會將局面短暫升級,給予壓力。只要台灣回復原狀,或與美國達成妥協,那麼就會保持和平,讓雙方各自發展,民間繼續經貿往來,各取所需。
但是,現今時有不同:今日中國領導層是以任內最終統一台灣為目的。
原因也很簡單:為了加強自己執政的合法性。由於現任主席在尚未登極前,既非有軍功在身,文治上的政積亦非突出,學歷上有虧欠,亦未受共青團有系統的培訓,甚至以紅二代計,其家族亦非真的很舉足輕重(若以「八旗子弟」作比喻,其家族並非「上三旗」),是以其上位執政原本就是因江派和團派還有太子黨之間多方搏奕的一個結果。而其本人亦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為鞏固權力,就不能不有所作為。
偏偏現時台灣人心,通過選票,反映出主流只想遠離而非靠近中國。
多年來,中國的對台政策有兩大前題:一者,目標是向著統一,統一後就如港澳般的一國兩制。二者,底線是:若然條件未許可統一,至不濟也不能讓台灣de facto成為一個廣受國際承認,乃至聯合國有席位的主權國。而一直而來,中國通過carrot-and-stick的方式去同時達到二者:carrot係到大陸投資工作生活的機會及各種便利;stick就係經濟和外交封鎖,及必要時的軍事演習。二者交替應用,最希望台灣人完全融入大陸,如此就自然不會選搞分裂的領導層,甚至加速和平統一。
其實,上述的策略還有兩大假設:一、就是前說,兩岸人民仍然希望和平統一。二、中國仍然緊緊和美國的秩序結合在一起,仍被美國視為合作夥伴(最多只是生意對手),美國視台灣事務係中國內部事務。那麼,只以中國不破局,就能繼續以carrot-and-stick控制住台灣的局勢。
只是,現在上述的假設已經無效。如是者,carrot-and-stick的策略亦失效:台灣人民主流既不以其carrot為甜頭,又不懼其stick。美國更擺明車馬撐台灣,做其看家護院。這樣一來,想以力逼台灣出現政變後向中國投降固然可能甚低,想在美國干涉前打下台灣,製造既成事實,可能性亦甚低。
那麼這輪的頻繁軍事動作,所為若何?
竊以為,一來已經被形勢推著走,所謂的「箭在絃上,不得不發」矣。二來,如果換一個角度,並不以能否成功武統台灣,以致只是阻其獨立之路來考慮,單純以向國內的強硬派交待之餘,更要集中權力來考慮,就會明白一個緊張但不大戰的局面可能對當前領導層才是最有利。
道理一字咁淺:當下處在大戰邊緣,各八旗子弟對領導層再不滿,若此時要求其下野,在當前的國內外壓力下,引起國內動亂的話,則各旗一直享用的特權亦有機會隨之湮滅。誰肯?何況現時的情況下,就算得登大寶,如何能同時滿足八旗、蟻民、美國等等多方利益的既交纏又矛盾的要求?
此外,緊張形勢,一般會要求情報和指令集中至一人手裡。如是者,一尊等於直接掌握軍事和情報機構,其權力自然更大。這樣,以其角度看,足以頂住商界、民間,和其他派系的挑戰。
當然,前題是:不能真打。若真打則一定要贏(至少能吹噓「成功阻嚇台獨」)。一個長期打輸仗的獨裁者,是不會有追隨的粉絲的。敵對派系亦可借追究戰敗之機,奪其情報和軍事指揮權,將現領導層傀儡化。
那麼,綜合起來,對現領導層來說,「最佳」的策略是:keep住文攻武嚇,keep住緊張局勢,這樣就可以保住權力。若然台灣真的獨立,除了必要的攻台(或東沙或外島),在陸幾十萬的台灣人及其事業和資產,當然成為統戰的對象(甚至係……你懂的)。反正打的是超限戰,不限手段的。而有了擋箭牌,諒亦可deter美國對陸任何的正面軍事行動。
又是那句老話:區區想得到的,美國和台灣的政治人物又哪會想不到?那他們的對策又是甚麼?
繼續反切香腸。
中國的戰狼外交做到over哂(因為對國內交差)。這反而令台灣得到更多的支持,美國亦能有了充足名份去提升台灣的地位。但是,美台、還有日韓、五眼、歐盟之類,俱是權力受制衡的國家,欲破局,亦須時和步驟去逐步動員其公民的意向,並在過程中建立更多互信。故此美台會通過反切香腸方式,打破各種原框框和慣例,在不撕破最後一層布的條件下,de facto提升台灣全球的官方認受度。若果真的出現小規模軍事衝突,恐怕互相擄劫對方的戰鬥及非戰鬥人員會成為手段之一。
誠如此,台海或持續緊張,甚至小型軍事衝突不斷,但短期內變成武統台灣的機會不大。但雙方在對方國境內生活和做生意/工作的人,及兩岸漁民,恐怕就比較危險了。
【睇大睇細】—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