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國兩位最高級的外交官的歐洲行,以外界眼光看,結果是災難性的。老歐洲企硬並多了向美傾斜不在話下,德國更出台新印太戰略,將在印度洋和南海插一腳。這都是損害中國利益的。而一般都將責任歸於王毅的「凶捷說」。
這其實太強調個人影響了。至少,在中國,不論王毅,還是資歷更高的楊潔箎,都是打工仔。若然地位更在他們之上的總理李克強一樣可被當眾落臉,咁楊王二人到底能有幾多自主?
所以,換個角度,此行二人打double team,出行的地方和功能都是中央set好給他們。王一向演戰狼角色,去一些對方態度未明的地區「進攻」;楊作為最senior的外交官,當然係演和事佬角色,去比較確定的地區鞏固交情,做「防守」。
等等,做外交,不是應該去拉攏、交易、妥協,以減少敵人,或者至少減少分岐,找尋生存和發展空間麼?哪會公然凶人,招致更多敵人?或至少趕客?
這就要搞清楚一點:現時中國不論內政外交,主調只有一個:鬥爭。為黨的生存鬥爭,為主席的權力鬥爭。而一談到鬥爭,《毛選》劈頭第一句就是:認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當然,其實毛主席後面還論述發展朋友而減少敵人;拔,這一part中國現時似乎遇到因難,但this is out of the scope,按下不表。
既然如此,那麼去歐洲之前,黨中央已經評估過敵我之分,然後派出外交官,按著預設的敵我評估,用「敬酒」作邀,成事則可確定為友,或至少非敵,可以灑一兩滴敬酒先行穩住。若敬酒不飲,自然請罰酒:除不再作「恩客」,和堅持不找數外,就會跟你國內外的「敵人」聯合,務必把你擊倒。
結果已是歷史。楊的說法,應印證歐洲的反應,甚至還有星和韓,都是中央預期的下限,部分更是跌穿底線。換言之,此行最大之得,只是極左強硬派之得:全世界大部分都是敵人,必須緊緊團結在主席身邊,鬥爭敵人。
誠如此,估計中國打算:
1. 用投資有無圖分化歐盟 — 當中西班牙在疫情打擊下,經濟和就業俱惡化之餘,又會令分離主義加劇。意大利沒那麼嚴重,意大利商家更狡猾,不易被中國夾,但也會利用中國offer向歐盟夾更多好處。如此或激起比荷等國與意西之間不睦,令歐盟難以合力。
2. 同樣用投資有無或間接支持某些組織分化歐洲各國內部 — 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樣米亦養百樣人,總不會通通反中。通過外宣和國際組織,加上資金的有無,未始不能令一些親中政治力量emerge。不用成事,只要敗對手事就得。
3. 跟歐盟最怕的力量 — 俄國 — 交好,給俄國資金令俄國有足夠力量擴張影響力(不論通過軍力、網絡、能源、宣傳等)。
4. 在伊朗和另一些美歐間有矛盾的議題drive the wedges。
同樣,上面的策略,到底最終能否令歐盟轉向,對主席團隊而言,其實並不重要。重點是強硬和集體路線work:利用對手的多元create chaos;壓制內部異見並把所有力量集中在團隊手上作鬥爭,圖實現「國力彎道超車」,然後永續其路線,已稱成功。
當然歐盟 is not a sitting duck。到底會如何應對,留待下一速寫。
【睇大睇細】- 財間行者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