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沒討論較財經角度的事,因為最近純經濟因素跟政治和地緣因素相比,影響力實在不如。而且,最近各種事情有不斷加速之勢,連父執輩亦慨歎來港超過60年,都未嘗遇到那麼多大事同步發生和碰撞,不但加速,甚至突然轉向。是以不得不先分析那些因素的影響。
地緣風險不可不察
言歸正傳,就以投資而論,說到底最重要是流動性,即錢源,the fuel of both investment and economy。而說到此,有幾則重要事項:
1. 美國國會的眾議院在10月第一個星期此微多數通過民主黨版本的2.2trillion USD的派錢法案。鑑於參議院之前也通過了共和黨版本的650billion USD的派錢法案;換言之,兩黨無法一致,而且相去甚遠,白宮這邊也不可能隨便妥協(雖然Wall Street出身的財長好想,so that more fool’s money in the market),不然會在總統和參眾兩院選舉中得失die-hard republican supporters的支持。又由於兩黨已經在國會通過了緊急預算,足以頂到12月,故此再沒有逼切需要通過big spending bills。所以,可以話,七至八成機會在選舉完結前都不會有新派錢法案通過。
2. 聯儲局這邊,由其這數星期的動作看,既沒有再擴張買債規模,又沒有在拍賣短債時進一步壓低discount rates(1年期內的)和coupon rates(1年期 至 2年期),甚至連壓低10年和30年的US Bond coupon rates,以哄人買房的動作都沒有。考慮到自第一次QE以降,Fed每逢欲加大(或縮少)對銀行的money injection,都會至少提早4星期通過open market operation「先做後講」,因此在總統大選前,估計沒有任何大泵錢的動作。
3. 美國聯儲局發表聲明,延長美國大型銀行的派息和股票回購限制至今年年底,以確保銀行保持較高的資本彈性,並將為銀行第二次壓力測試。換言之,銀行股亦缺乏了上升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銀行不會隨便借錢出街,哪怕是上市公司欲借錢派息、週轉,和回購,銀行為自保,如無必要,都不會借,就算借,規模恐亦有限。
如此一來,等於自3月起至8月,用來支撐經濟和股市的easy money,不論是給銀行、MNC、SMEs,和老散,自9月中起已經「被斷糧」。兩者欲再繼續上升,就要靠organic growth。前者當然靠消費和貿易,後者則靠listed companies有盈利兼cash才能buy back,提升估值才能有更佳抵押品,跟銀行借錢去擴張了。那麼員工想保住份工,甚至加人工(well,你就想…),就真係要夠productive,又要有強勁市場support了。
世界暫無便宜錢
簡單講,這陣子,股市將逐步回歸基本面。而以美國三大股市的money flow indexes(10 week)來看(見下圖),似乎錢的流入自上次高峰起就減弱,in some sense it echoes 上述所講的情況。如果再加上如德國、日本,和香港等股市看,錢由股市上撤出,而且係在指數上升時撤出。如果來緊兩週,就算再有錢進入,其高峰「一浪低於一浪」,高於70的trading days也在減少中,則股市再度面對更大的調整的機會頗高。加上地緣政治可謂「天天新款,日日不同」,連options的implied volatility都升到短炒都冇乜肉食。似乎寧可sideline都易過做淡 — 除非早幾週在高峰時已set好做淡盤,那麼反過來現在也先別忙著全部平倉,事關可能尚有下跌空間也。
【睇大睇細】- 陳大為
作者電郵:dtwchan@yahoo.com
FB public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candmic/?ref=bookmarks